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上海道教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道学讲堂 >

《道法九要》讲座(5)

时间:2009-06-29 09:1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第五讲 坚定信仰,立正己心 陈耀庭 一,明道悟道从人道入手 《道法九要》的第五要就是《明道》。以《明道》为题就是要学法的人明白只有对道有了认识,才能认识法、理解法和施行法。 白玉蟾说,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第五讲  坚定信仰,立正己心

陈耀庭

一,明道悟道从“人道”入手

《道法九要》的第五要就是《明道》。以《明道》为题就是要学法的人明白只有对“道”有了认识,才能认识“法”、理解“法”和施行“法”。
白玉蟾说,“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这一段对于“道”的解释是道教独有的,与世俗社会的理解并不相同。“夫”是发语词。“夫道者”,就是所谓道。“入圣”,就是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超凡”,就是超越普通尘凡。“入圣超凡”说的是,道超越了普通尘世人,达到了高超玄妙的神圣境界。“九祖”,九泛指多,九祖就是历代祖先。“福资九祖”,就是一人悟道、得道,能使得历代祖先获得福报的意思。“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是对道的境界的描写。无碍,就是没有阻挡和没有困难的意思。逍遥,引申为优游自得、无所不能的意思。乡,原是地名,这里作地方来解释。有玄,就是有道。境,原是区域。逸乐,就是闲适安乐。道的境界,就是无所忧愁,无所牵挂,无所急迫,自由自在,安闲舒适、无所不能。“聚则成形,散则为风”,是对道的本体的描写。“道生一”,一就是气。气聚合起来就有形,气飞散以后就成风而无形。三清,就是道教最高的神灵。三清,指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帝,就是玉皇大帝。三清和玉帝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主管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道教神学认为,三清和玉帝,乃至于所有神灵都是由气聚形而成的。因此,神体和道的本体都是气。一个得道的人因为也是由清阳之气构成的,所以就具备了同神灵对话的资格,可以与三清共论,与玉帝同谈。道“不属五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道产生气,气衍生出万物,万物由五行构成,那么,道就高于“五行”,因此,道不属于“五行”,不能以“五行”来指称“道”或者理解“道”。道“超离三界”。三界是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三个境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是有食欲和淫欲的众生居住的境界。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是由已经离开食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住。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是由没有形色的众生居住。不论是三界中的哪一界,都是万物之一的众生所居,而作为道的化身的神居于四种民天、三清天和大罗天,那是超离三界之上的。“此乃证虚无之妙道”,这就是说,所有这些都证明道是超越万物的,道是虚无的,玄妙的。
接着,白玉蟾指出“明道”要从具体的“人道”入手。白玉蟾说,“欲证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先修人道”,就是明道首先要修持人道,也就是悟彻人间社会中的“道”,按照道来行事。“去除妄想”,指的是去除思想上的胡思乱想,去除背离修道目标的一切杂念。六识指的是由人的六根产生的六种“识”,即:由见产生的眼识,由闻产生的耳识,由嗅产生的鼻识,由味产生的舌识,由触产生的身识,由思虑产生的意识。“灭尽六识”,就是要使自己达到无思无虑,形如槁木的境界。“明立”,明白确立的意思。“玄牝根基”,玄牝二字出自《道德经》第六章。《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玄牝,指的是道具有的永不衰竭、不可思议的动力,包括生殖的能力。明立玄牝根基就是人在修道中要学习内丹功法。各种道法都要求施行道法的人具有内丹修炼的功法。因此,从人道入手必须打好内丹修炼的基础。“须分阴符阳火”。阴阳原指万物中固有的矛盾因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符阳火,指的是以阴阳表示内丹修炼中的药物和火候。萧廷芝《金丹问答》称,“雌阴雄阳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寡阳不能自生。《参同契》曰:雌雄相错,以类相求。注曰:雄,金砂也。雌,火汞也。相须含吐,类聚生成,以为神药也”。(《道藏要集选刊》,第三册,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内丹修炼中也以阴阳指火候。进火为阳息,为添;退符为阴息,为抽。修炼中以阴阳控制火候变化。“如鸡抱卵”,意思是像母鸡孵蛋那样,不急不躁,耐心孵化。“出有入无”,意思是修炼的气息,似有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等到修炼功成,积德圆满,那么,就将肉体炼成了不坏之身,这样就可以长生成仙。
白玉蟾指出一旦“功成行满”,就能够做到“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炁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得道以后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可以随意支取长生不死的丹药以及神仙世界各种奇妙的宝贝。第二个特征,就是可以随心居住于金玉制成的琼楼玉阁。第三个特征,就是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差遣鬼神。第四个特征,那就是得道人呼一口真元之炁可以治病,点一下石头可以变成金子。
“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意思就是修炼功成的人是不同于普通凡人的。这样的人可以得到上天的诏书,成为神仙。“证果真仙矣”,就是修成正果成为神仙了。

二,施行道法须“明心知理”

道教法术有规定的程序,有规定符书、手印、咒语和口诀,还有规定的步罡等动作。因此,一个高功法师要施行道法,必须学习动作行为。于是,在某些道士看来,学习道法主要是学习怎么做。白玉蟾在《道法九要》的第六要“行法”中提醒道士,学法不能离开“道”。在行法中同样不能离开“道”,行法必须明心知理。
白玉蟾说,“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夫法者”,就是所谓法的意思。“洞晓”,透彻地明白的意思。“阴阳造化”,指的是万物内在的阴阳变化。“明达”,透彻地了解的意思。“机关”,现在多指处理事务的部门,原指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部位。“鬼神机关”,就是指能够控制鬼神活动的机理和要害。“呼风”,就是呼唤风雨。“召雷”,就是召请雷部诸神。“祈晴”,祈求天气变晴。“请雨”,祈求天气下雨。“行符”,施行符法的意思。“咒水”,对水念咒,使法水有验的意思。“治病”,为信徒治病。“驱邪”,驱除邪魔。以上白玉蟾所说八项就是道法的形式和功能。“积行”,就是不断地施行道法。“累功”,就是不断积累善功。“与道合真”,就是说,施行道法能够同道融合为一体,就能修炼成真的意思。
对于上述的道理,白玉蟾认为“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超凡入圣”,指的是行法人,要超出一般普通凡人,进入神圣行列。一定先要“明心知理”。明心就是悟道。知理就是懂得道法。“了了分明,不在狐疑”,就是对于道法的种种都非常清楚明白,没有怀疑和犹豫的意思。
接着,白玉蟾解析了祈雨救旱、祈晴止雨、驱邪降魔和治病遣祟等四种道法之理。
白玉蟾说,“欲祈雨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龙潭”,是地势凶险的深渊。“江海”,是江河和海洋。“碧壑”,是绿色的山溪。“深渊”,是深深的水潭。相传云龙就躲藏在这些地方。云龙是能够致雨的龙。如果要求雨救旱情,“依法”,就是按照道法。“书篆”,就是画符,符书的笔划类似于篆书,因此被称为符篆。“铁札投之”,铁札是一种法器。符书画在纸上,纸张不能沉入水中。为了让符篆有召唤云龙的作用,就要将符书装入铁札之中投水沉降。“如不应”,如果云龙没有响应的意思。“方动法部雷神”,“方”就是方才。“动”,即调动。法部雷神,指的是道法中的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选择日子,确定时刻,登上法坛以致雨的意思。
“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旸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祈晴之事”,即祈祷天晴停止雨雪的事情。“在乎”,就是在于、靠的是。“诚心静念”,虔诚而专心思念祈晴。“运动”,运作起来的意思。“旸神”就是阳神。“运动旸神”,就是行法的道士运作自己的阳神。冯夷,水神的名字,即河伯。冯夷风部之神,就是主管雨水的众神灵。霾是由于大气中悬浮尘埃颗粒引起的昏暗现象。有霾的日子比较昏暗,通称阴霾。“荡散阴霾”,指的是风神响应召唤,刮风荡散阴霾,晴空出现。“易”,即改变。“歉”,即歉收。“丰”,即丰收。阴雨消散,自然就使歉收变成丰收。“救民疾苦”,救济百姓于歉收疾苦之中的意思。“若”,即如果。“德合天心”,行施道法的人所作祈晴之事是符合天意的。那么,“应之随手”,晴天就会随着道法施行,立刻出现。
“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历而馘之”。驱邪之道,指的是行施驱邪的道法。“先立正己之心”,首先行道法的人要树立正确的心,即行法人不能有邪念。“毋生妄想”,就是不能胡思乱想。“审究真伪”,审察和探究真假、正邪和善恶。“古云”,古人说的意思。“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意思是如果要降伏魔鬼的话,先要降服自己身上的邪魔。然后,再以虔诚的心来召集天将,驱除邪魔。“若传人不一”,如果传送道法的人很多。“闻法避罪逃遁者”,指邪魔遇到道法企图畏罪逃避或躲藏的。“差雷神巡历而馘之”,就是差遣雷部神灵来巡查抓捕和处罚。馘,古代战争中割掉俘虏耳朵,引申为惩罚。
“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次当给以符水治之。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脏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祟”,指的是鬼怪邪魔害人致病。“遣祟”,就是发遣作祟的邪魔。“切不可发送酆都”,意思是绝对不可以将邪魔发送到地狱去。酆都,即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萬里,高二千六百里,山上山下並有鬼神宮室。人死后,魂歸酆都。後人將酆都附會於今四川省豐都縣城。“没后”,指施法道士羽化以后。“恐有连累”,恐怕会被连累。“戒之慎之”,就是要谨慎对待,不可发送酆都的意思。“若治病之法”,即如果为了治病而施法。“宜仔细察其病证”,就是应该仔细观察病症。“次当给以符水治之”,其次应该给以符水治病。“盖”是发语词,作为论述的开始。“三焦”是中医学名词,即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中医认为,三焦是气在体内运行的终始。“上焦”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人的内气运行于三焦和五脏之间,如果气流顺畅,人体就平安和健康。如果运行障碍或逆向,人体就会得病。“或”,有的人的意思。“嗜欲失节”,指人的嗜好欲望失去节制。“心意不足”,指人的思维控制能力不足。“嗜欲失节”和“心意不足”都可能成为侵犯健康的邪毒。“故邪气侵则成病”,邪气侵犯人体就使人得病。遣祟之法,就是“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施行道法的人以自身正真之炁来洗涤病人身上不正邪气。“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施行道法的人以自身的真阳来克服邪魔的浊阴之气。
在阐述四种道法的要点以后,白玉蟾说,“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意思是,如果被邪魔侵入而受祟得病的人,坚持邪道,不能悔改的,“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可以用简便之法,以符水来治疗。“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救人就是建功,建功累积达到功满,就可以位证仙班,结成奇妙正果。

三,明道行法的神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神道和人道的联系。《道法九要》的序言里,白玉蟾一开始就说“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这段话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那就是有些学习和施行道法的人认为学习道法只是学一些言语和手脚的动作,施行道法只是照着师父教授的言语和动作做出来。且不说,做得是否符合规范,就是做规范了也不知道这些言语和手脚动作的含义。另外,有些学习和施行道法的人以为道法是为神仙们做的,与自己怎么做人无关。因此,穿上法衣、登上道坛像个道士,脱下法衣、下了道坛就为所欲为,不像个道士。白玉蟾强调学法的人不能离开“道”,施法的人离不开“道”。就是针对这样一些当时乃至于今日仍然存在的现象,有感而发的。因为,道是根本,法只有与“道”相符才能够发挥“济世”的作用,行法的人只有入了“人道”才能与“神道”沟通。
道是至高无上的信仰。人们对于道有各种各样的认识。《道德经》开卷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因此,道难以言讲,难以书述,难以表达,难以把握。白玉蟾在这里解释的“道”,强调了道的至上、崇高、神圣,指明对于道的体悟就是对于神的体悟。如果,现在人们常见的对于“道”的领悟都是脚踩在地球上认识“道”,那么白玉蟾对于“道”的领悟就是要我们明白“道”在三界之上,在我们目光所及之外。换言之,三界之内的“道”是人道,三界之外的道是神道。人道和神道都是道。道包括了人道和神道,产生了人道和神道,却又高于人道和神道。
因为三界之内和三界之外,都是一气以贯之。因此,“神道”和“人道”是相互联系的,是可以沟通的。这是道法得以成立的神学思想基础。但是,三界之内和三界之外的沟通,又不是人人可以实行的。只有具有坚定的道教信仰,明道悟道的道士,才真正理解道法。只有具有神职的道士,获得一定的箓位的道士才能够行法。只有他们施行的道法才能够发挥沟通三界内外的作用。白玉蟾为明道悟道提出了一条入手的路径,那就是先尽“人道”,再悟“神道”,进而彻底悟道。关于“人道”的内容,白玉蟾只是提出了二项。第一项是“去除妄想,灭尽六识”。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是包含的内容几乎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全部内容。因为人的贪欲、有为、烦躁等非道和逆道的东西,都来自于妄想。而人之产生妄想则来源于人的六识。如果由六识诱致的贪欲等全部灭尽,那么才称得上悟了“人道”。第二项是道士的内修。行法的道士必须要内修,这是由三界内外沟通的过程实质上是气的感应过程规定了的。而要感应,行法的道士就必须修炼成清阳之体,保持清阳之身。白玉蟾自己是精通修炼之道和道法枢要的道士,因此他说的修炼方法就十分简洁扼要。“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行道法的人要修炼成“身外有身”,就是在自己三界内之身以外,还要有一个能够游离于三界内外之身。用一句内修术语,那就是要能够“阳神出窍”。如果没有身外之身,以自己的浊神和浊身也是无法沟通神灵的,施行的道法也达不到施行的目的。
二项“人道”的内容,看似是无关的,其实是密切关联的。因为,不去除妄想,不灭尽六识,要想修炼成“身外有身”,那是不可能的。《金瓶梅词话》的第六十二回写到李瓶儿卧病,潘道士来行“祭灯法”解禳,结果李瓶儿难以续命,二十七盏本命灯全部被风吹灭。小说没有写潘道士如何以道法和内修沟通天神和地府,但是,事后,西门庆让左右捧出“布一匹,白金三两”,作经衬钱。潘道士说:“贫道奉行皇天至道,对天盟誓,不敢贪受世财,取罪不便”,推让再四,最后只收了布匹,作道袍穿,就作辞而行。就潘道士不贪世财和沟通天地的道行而言,无疑他是符合白玉蟾入“人道”的要求,因此,他的沟通是有效的。李瓶儿难以解禳,最后只得命归黄泉。一个贪图世财的道士,一个满脑子贪欲的道士,浑身阴浊之气,即使施行了道法,又怎么能够实现与三界外清阳之气的神灵沟通。
三界之内的道士施行道法就可以通达到三界之外,并且调遣神灵来三界之内,完成信众希望达到的某种愿望。这样的通达还需要很多条件,还要有必要的道法程序和法物,施行道法的时间和地点,等等。记得我看过一个反映黄土地百姓生活的电影,电影忠实地记录了黄土地上的人民求雨的过程:盛夏季节,江河枯竭,烈日当空,土地龟裂,百姓无奈将龙王神像抬到太阳底下暴晒,百姓身上流淌着汗水,在太阳下叩头求拜。但是,仍然万里无云,群山沉默,烈日无情。百姓愤怒了,骂龙王,打龙王,龙王像被砸得粉碎,可是雨水仍然不见踪影。百姓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他们骂龙王和打龙王是一种生存无望的情感发泄。旧的龙王像砸碎了,他们还会重新塑制一座,继续祭拜。在电影的求雨过程中,并没有道门中人参与,因此,这个求雨过程是黄土地上中国普通百姓信仰习俗的展现,而不是道教以道法求雨的过程。白玉蟾说到祈雨行法,要选择地点,要有符篆,要有铁札,然后要举行祈雨科仪,向神灵申述祈雨的愿望,甚至要调遣雷部诸神来协助降雨。所有这些程序、法物、时间和地点等都是行法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dx)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