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第七讲 道法传承,不可断绝陈耀庭 维系传承是积德累功的大事 白玉蟾《道法九要》的第九要,也就是最后一要是“继袭”。继袭,就是继承和因袭。道教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能够传播至今就是依靠道门内一代代的继承和因袭。没有“继袭”就没有今天的道教,也没有道教的历史。道教的继袭包含许多方面,道法的传承是其中一个方面。在白玉蟾的南宋时代,道法的传承主要依靠师父带徒弟的方法。师徒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维系着道教生存的血脉。因此,每一个学习道法的人,一方面要向师父认真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要作好再传承给自己徒弟的准备。 白玉蟾首先说到学道人接受道法要感恩于来源。“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于身,行之于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得遇明师”,就是能够碰到贤明的师父。“传授秘法”,传授秘密的道法。“修之于身,行之于世”,以道法作为自己修道修身的方法,又使得道法施行人世发挥济度的作用。“人天敬仰”,意思是这样的态度和德行是得到人世和神仙世界共同敬仰的。“末学皈依,愧非小事”,末是谦虚的自称。末学是学道行法人的自称。“末学皈依”,就是学道人皈依大道的意思。愧是惭愧,表示谦虚。“愧非小事”,惭愧地说皈依大道和道法实在不是小事情。“当知”,应当知道的意思。白玉蟾指出学道人应该知道三个“感”,就是“感”恩、“感”德和“感”惠。“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就是人的出生受恩于“天地阴阳”。“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就是人的养育受恩于“国王父母”勤劳抚养。“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就是学道人的传道学法受恩于“度师”。因为要感三个方面的恩,“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那么天地、国王、父母和师友等等都是不可以不敬重的。“稍”,就是稍微。“违慢”,违背和轻慢的意思。“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意思是学道人如果对于上述三个方面有所违背和怠慢的话,那么,就不能学到真道。天上的神明也不会保佑。 接着,白玉蟾又说到行法的人要准备传法于后人。“道法既得于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道法既得于身”,就是学道人自身既然得到了道法的意思。“道成法应”,学道得道了以后,道法也能够施行了。“择人”,就是选择人的意思。“付度”就是度化弟子和将道法给付于弟子的意思。道脉,指的是道法传承的脉络。“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就是说,可以选择作为弟子的人,将道法传付给弟子,不可以使得道法的传承中断。 传度道法先要选择传度的对象。“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须是”,应该是的意思。平日,就是日常的意思。揣磨,就是反复研究推测的意思。“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就是要看准那个人具备可以传度的条件的才将道法传付给他。“苟”是如果。“非其人”,指的是如果那个人并不是那种可以传度的人。“亦不可轻传”,也不可以轻率地传付道法给他。“罪有所归”,指的是如果将道法传度给不应该传度的人,那么传度的师父是有罪的。 传度道法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若得人传授”,如果选择对了可以传授的弟子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依”即按照。“祖师源流”,指祖师传授道法的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增是增加,损是减少,意思是传授中要按照祖师传授的那样不可增加或者减少道法口诀的字数或者字样。“忠孝之心相契”,指的是在传授中要和自己忠于大道和道法之心以及孝敬祖师前辈之心相互契合。“切勿”,务必不要的意思。“人我”,人指传授道法给自己的祖师,我指准备传授道法的自己。“切勿生人我之心”,千万不要产生祖师前辈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因为一旦出现这样不同的想法,就会有人见和我见的不同,就会产生执着我见,改变祖训的情况。 关于师父和徒弟的关系。白玉蟾说,“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监察,毫分无失。师伪弟子,亦然”。“负”,就是辜负和背离。“弟子若负师”,弟子如果辜负了师父的意思。“昭然”,清楚明白的显露的样子。“监察”,就是监督和考察。“天地神明,昭然监察,毫分无失”,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神明,对于弟子辜负行为的监督和考察是清楚明白的,丝毫不会有所失误。“伪”,作假、欺骗的意思。“师伪弟子”,就是师父作假来欺骗弟子。“亦然”,也是如此的意思。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神明,对于师父的作假行为的监督和考察同样不会有丝毫失误。 师父如果找不到传度的徒弟怎么办。白玉蟾说,“若无人可度,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若无人可度”,如果没有选择到具备条件的弟子可以传度的意思。“石匣”,就是用玉石制成的匣子。古人用石匣收藏珍贵的东西,因为石头经久不坏,可以传存久时,所以石匣内的藏品都是可以长久保存的。古代的石匣外一般都镂刻花纹或者文字,有的还镶有金银。“名山福地”,指山上,即道教的洞天福地各大名山。“海岛龙宫”,指水中,即海岛的水下。劫运,灾难、厄运的意思。“劫运流行,自然出世”,指的是时运历史碰到灾难频出的时候,石匣中收藏的道法自然会出现在世界上,以帮助受苦受难的民众。 最后一段是白玉蟾《道法九要》全文的结束语。白玉蟾说,“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予”,指白玉蟾自己。“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意思是感谢天地和父母生我养我的大恩,感谢各位师长传道教训的大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将我学习道法和施行道法的心得,编写成九件事情,拿来警示后来学习道法的人。“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若”,如果的意思。“修身”,修持自身品行的意思。“立己”,创立自己的功业的意思。“积德累功”,就是积累自己的德行和功业。“上体天心”,对上能够符合天上神明的心思的意思。“下利人物”,对下能够有利于人世间的人和万物的意思。“行道成真,超凡入圣”,就是以行动来体现大道,名列仙班,超脱于凡尘,进入神圣行列。伏望,俯身地希望,谦虚地表示愿望的意思。见闻,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学行法成功的事迹。“咸”,都的意思。“伏望见闻,咸希观览”,就是我谦虚地希望学习道法和施行道法获得修身立己成功的事迹,大家都能够看到和听到的意思。 学习《道法九要》的神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坚定信仰,摆正学道同学法以及其他事务的关系。《道法九要》的序言一开始就说道和法的关系。道是本源,而法则是从道派生出来,用以度人的。道法可以助国安民和济生度死,但是法本出乎道。因此学习道法和施行道法,不只是学习符书、咒诀、手印和步罡踏斗等等行为动作,而是要学道、明道、悟道。因为,道才是学道的根本。同样的道理,道教是一个复杂的信仰实体。道教的内容不仅仅是道法,还有科仪、宫观、组织等等许多内容。所有这些内容也都是出乎道,由大道信仰派生出来的。因此,学习科仪和演习科仪,建造宫观和管理宫观,建立组织和管理组织等等,也都出乎道,由大道信仰派生出来的。尽管道教这些内容也不得不受到世俗社会的深刻影响,有时候也不得不采用某些世俗社会的办法,但是,作为一种信仰实体,绝对模糊它信仰实体的特征,丢失信仰实体的本质。作为道教中的一个成员,作为一个道士,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个有道之士,即使你处身于灯红酒绿的世俗社会之中。《道法九要》要学法的人明确道和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最迫切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摆正学道同学法以及其他道门事务的关系。无论你在道门中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首先明确自己的工作同大道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道法九要》还提出了学道要从学“人道”入手的新观点。这就使得学习虚无妙道的方法变得可以操作,变得具体起来。学道要从学习“人道”入手,用现在的语言说,实际上就是学道要学会做人。当然怎样做人,各家有各家的说法。白玉蟾的“人道”并不是以儒家的伦理来要求学道的人,而是有道家特色的做人标准。那就是,一“去除妄想,灭尽六识”,二修炼内丹,达到“功成行满,身外有身”。前者是讲思想,思想上没有了妄想和贪欲,自然就会清静和淡泊,也不会有灾祸。后者是讲修炼,道门中人以长生成仙为目标,当然都应该懂得修炼,能够修炼。当时流行的修炼之法就是内丹术,而道法施行也需要内丹修炼作为控制自己阳神和真元之炁的方法。以“人道”入手来达到明道、悟道,进而学习道法和施行道法,实在是白玉蟾提出的一条可行的修道之路。 排除杂念,学法和行法时保持无欲的精神境界。学习道法和施行道法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行法的人要保持无欲的精神境界。之所以要保持这样的精神境界,是因为行法人要与神灵感应和沟通,而神灵是无欲的,是清阳之炁凝聚而成的。如果行法人心中有了杂念和贪欲,行法人就变成了阴浊之气,于是行法人就无法感应神灵,沟通也必然失败,道法也会失去灵验。人的杂念和贪欲是各种各样的,有人贪的是金钱女色,有人孜孜以求的是土地房产,有人则追求名利地位,归根到底,人的杂念出于人的不正当的贪欲。白玉蟾抓住了杂念的共同点,指出贪欲就是“非分”,而要排除这些贪欲,就要针锋相对地“守分”。守分就是不做非分的幻想,不追求名利奢华,一切从实际出发。守分就是相信人生的一切都是注定的,不能做无谓的贪图。既然一切分都是注定的,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即使到了你手中,也是留不住的,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当然,守分也决不是消极等待,守株待兔,等着天上掉下馅儿饼。人生仍然需要奋斗。只是,不做非分之想,不做天天中大奖的美梦。排除杂念,守住本分,保持无欲的境界,将自身修成真元之炁了,自己的元神能够出窍了,身外有身了,那么,有了与神灵感应和沟通的条件,学法就能够成功,行法也就会有灵。 尊敬师长,学法和行法要固守大道和本宗道法。当今的道教,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加快培养道教人才的速度,开办了一些道教学院。这些学院采用公开教学的方法,传授道教历史、道教文献、道教科仪、道教养生等内容。但是,各地道门仍然维持着师父带徒弟的传统,即使是道教学院毕业的学生,进了宫观之门,仍然需要拜度师,在学法的时候要拜大师。其原因就是道法的传承,道教历来采取口口相传的方法,由师父将前辈传授的内容再继续传承下去。因此,道法也一直被称为秘法。由于历史的原因,道法的宗派很多,各地各位师父又有一些心得和创新揉合在下传的内容之中,所以,学习道法的人常常会面对做法不一,说法不一的疑问。白玉蟾根据自己切身经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守一”的要求,就是要求学道人专心一致地学好学精本门派的道法,不被其他各种做法和说法迷惑。白玉蟾的要求是有针对性的,也是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习总有一个“广而博”和“少而精”的方法上的矛盾。二种方法各有所长。搞信息的必须“广而博”,搞专业的必须“少而精”。从道法学习和施行实际来说,坚持“守一”,固守大道和固守本宗道法才能感应神灵,获得道法的实效。 济度众生,积德累功同证正果以求名列仙班。济度众生是道教创立的宗旨。太平道和正一道都是产生于东汉民众水深火热的时代,并且都以救济众生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不过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变化,这样一个宗旨似乎逐渐淡忘了。道教宫观只是将斋醮活动作为一种服务手段,一种为宫观赚供养钱的手段,而忘记了斋醮活动也是一种度人的方法。白玉蟾指出济度包含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济度活人,“行符治病,济物利人”;一方面是济度亡魂,“拔赎沉沦,出离冥趣”。道士做这二方面的事情都属于济度众生。不过,道士要做济度的事情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品质,要“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于尘累之乡,不漂于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这些品质归结起来就是心地透明,没有贪欲,乐于助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品质,道士就不会有帮助众生的愿望,不会做济度众生的事情。可以想象,一个自私自利的道士即使做“行符治病”和“拔度亡魂”的事情,他想到的也是为自己谋利,而不是帮助别人。另外,道士济度活人和亡魂,还需要道士做出很大的牺牲,就是付出自己的元神、元气,来帮助受难的活人驱除邪魔,来帮助亡魂修补身心的残缺,启发亡魂停滞的觉悟,补充亡魂长久的饥渴,完满亡魂阴阳的平衡。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行法道士的自我牺牲,而这样的牺牲也为行法道士积累了阴功。在积德累功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修成了正果,行法道士就可以同证正果,名列仙班。 (责任编辑:d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