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上海道教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道学讲堂 >

《道法九要》讲座(3)

时间:2015-01-22 12:4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第三讲 尊敬师长,崇奉三宝 陈耀庭 白玉蟾《道法九要》的第二要就是“求师”。师就是老师、师父。师父的年龄不一定比自己大,但是总是比自己先进道门,对于道教要义和道法要领先知先悟的人。只要师父确实有道、悟道和得道,我们都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而不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第三讲 尊敬师长,崇奉三宝

陈耀庭 

白玉蟾《道法九要》的第二要就是“求师”。师就是老师、师父。师父的年龄不一定比自己大,但是总是比自己先进道门,对于道教要义和道法要领先知先悟的人。只要师父确实有道、悟道和得道,我们都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而不必计较年龄的大小。按照道教的惯例,道法都是不见之于文字的,道法传授只能依靠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所以,学习道法只有求师,别无他途。学习师父,有时是跟随师父诵经礼法,有时是听取师父教诲,有时就是模仿师父言行。所有这些,都是根据师徒关系的实际决定的,都是要肯定的。

一,拜师侍师才能学到道法

白玉蟾说,“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这里说的“作家”,跟现代人说的“作家”意思是不同的。古人说“作家”,指的是行家、高手,并且能够用文字写作的人。学道的人,需要学习前人的著述。这些前人的著述都是前辈学道的体悟,其中包含着许多道教的思想和行为的要义。学习这些著述就能够明白真道,领会道法。至于道法的传授。一定要遇见有道法的师父,才可以虔诚地信奉道法,传授道法。学习道法,之所以一定要拜师,是因为道法的许多内容并不见之于文字。在道门内,道法传授历来是用口口相传的缘故。
接着,白玉蟾说到一个徒弟如何向师父学习的过程。白玉蟾说,“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饮丹”。“受法”,就是传授道法。“须是”,应该是的意思。“日前”,就是在受法之前的日子。这里,白玉蟾首先说的是师父向你授法之前,学习道法的人第一步要了解师父,尊敬师父,要让师父理解你,知道你诚心诚意学道修道,真心实意拜师学习道法。这样,师父才会心甘情愿地向你传授道法。“揣度”,揣是揣摩,研究的意思,度是估量。揣度其师,就是徒弟要了解师父、理解师父。委,就是委托、托付的意思。“委有妙理”就是师父掌握有道教的微妙的道理。清切,就是清晰而准确的意思。“源流清切”,师父对于道法的源流了解得清晰而准确。这就是说,徒弟要了解师父。这是向师父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师徒间要建立感情。白玉蟾说“然后亲近”,指的就是师徒关系日益亲近。“日积月深”,就是师徒亲近的关系随着每天和每月逐渐加深。“恭敬信向”,信向,就是信赖的意思,就是徒弟对于师父保持恭敬和信赖的态度。
经过师徒相互信任和增进感情阶段以后,然后才能正式拜师,白玉蟾说“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饮丹”。“次”,其次的意思。“宜”,应该的意思。“状”,是约定之类的文书。“具状”,就是准备好文书。“齎”,即赍,带着的意思。“具状齎香”,就是准备好文书和香烛。“盟天誓地”,对着天地神明立下誓言,忠于道门,忠于道法,不轻易传给外人,等等。“歃血”,古人用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忠诚。“饮丹”,丹是红色的,饮丹就是饮血酒,表示立下的誓言,忠贞不渝。盟誓以后,师父才算正式收徒,才向徒弟正式传授道法。
学习道法是一个过程。过去没有公开的道教学院,师父也没有给徒弟讲课的习惯。因此,道法传授都是在实践中点点滴滴地进行的,所以,道法传授可能需要很多年。即使三年拜师期满,道法传授的过程还是没有终止。白玉蟾说,“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道书”,就是道教的经籍。“隐诀”,就是道教法术中隐秘的口诀。“秘法”,就是秘密的法术。“玄文”,就是法术中使用的符书。经籍、秘诀、法术和符书等四件都是道法必备的内容,而且除了经籍都是不形之于文字的,需要师父传授。“佩”,指佩戴。“奉”,指供奉。“修持”,指平时不断的修炼。这些师父传授的东西,都需要徒弟坚持佩戴和供奉以及日常不断地修持,不能懈怠。虽然学到了传授的道法,徒弟也不能随便丢弃。“常侍师门”,指的是要经常地在师父身边侍奉。“参随”,就是跟随。“参随左右”,就是要跟随在师父左右。“求请口诀玄奥”,指的是不断向师父请教道法口诀的疑难和奥妙的地方。“庶无疑难”,这样才能使自己对于道法奥妙没有什么疑难之处。“自然行之有灵”,于是使得自己行施道法获得灵验。
白玉蟾根据道教历史,指出师徒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历史上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他说,“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尝”,曾经的意思。“闻”,听说的意思。“高古祖师”,就是古代有道行的祖师。“皈向”,就是虔诚地皈依和信赖的意思。“纷纷然”,一个接着一个的样子。“甚众”,很多的意思。古代许多人要想拜有道行的人做师父。但是,师父对于徒弟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无骨相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 “按察”,就是观察、考察的意思。“师按察徒弟之心中”,就是师父要对徒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考察。“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就是对于思想和行为不符合道门要求的人,不传授。“不尽诚者,不与之”,就是不尽自己的努力去虔诚信道的人,不传授。“无骨相者,不与之”,就是相貌不善良的,不传授。“五逆”,就是五种要进入地狱的大罪逆。即:杀父、杀母、诋毁神仙真人、同修道人打架吵闹、在宫观内起坏念头等。“五逆者,不与之”,就是犯有五逆罪的,不传授。“及有疾者,不与之”,以及身体有不适宜的疾病的人,不传授。“吏曹狱卒”,指的是在衙门从事公务的人。“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就是担任公务而不勤于责守的人,不传授。这里有六个不传授,说明师父对于徒弟要有个考察的过程,不能想拜就拜,想收就收。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乃至终身得不到传授的机会,这在历史上是多见的。
经过考察,就可能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收了,另外一种是不收。白玉蟾说到,“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切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贻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中”,就是其中。“中有徒弟”,就是在考察中有这样的徒弟的意思。“契合”,符合、合得来的意思。如果有徒弟能够和师父同心同德。“气味”,指人的志趣和性格。“相投”,相符合的意思。“随机”,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情况变化,把握机会。“应化”,本义是应对变化,引申为顺应不同的时机,接受师父的教化。“得度者”,指的是接受师父传授道法的徒弟,也就是能够拜师的徒弟,徒弟“当以愧心对之”,应当抱着惭愧的心、谦虚而受教化的心,来对待师父的教化。这是一种情况。在考察过程中,如果碰到师父试探和考验的时候,应该怎样对待呢?“忽遇”,就是突然碰到的意思。“师门”,就是老师的门庭,指的是老师或者是先进山门的师兄们。“试探弟子”,就是考验和检查弟子的意思。“勾干”,即勾幹,就是料理、经营、谋划的意思。“难以难事相付勾干”,就是拿出难题或者难以完成的难事来为难弟子的意思。“或中间不从所求”,或者在考验中不能顺应学道弟子要求的意思。遇到这样的情况,学道弟子“切莫私起怒心”,就是徒弟千万不要心里萌发怒气的意思。“若生怨恨”,就是如果产生埋怨和仇恨。“以贻咎师之愆”,弟子就会犯了指责师父的错误。“阴过”,指的是徒弟心里面产生怨恨,并不为师父或师门所知,所以,这样的过错是阴过。阳报,阳是公开,同阴相对。阳报,就是公开的报应。“毫分无失”就是报应一点也不会缺少的意思。“所得法中神明将吏”,徒弟学到的道法中的神明将吏的意思。这些神明将吏,本来是可以听从行法的人的调遣的,但是,因为怨师阳报,神明将吏就不会在你行施道法的时候来辅助你。
白玉蟾拿历史上张良的故事来教导我们,“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圯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岂不闻”,就是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的意思。“汉张良事黄石公”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六“张子房”条。“张子房,名良,韩国人也。避地于南阳,徙居于沛,后为沛国人焉。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盛。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书为帝王师。若复求我,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 “素书”,素是白色的绸缎,素书就是写在绸缎上的经书。“若求师者,当究是理”,如果一个求拜师父的人,应当仔细研究和懂得其中的道理。
最后,白玉蟾总结说,“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指的是传授道法的师父,有想将道法传授给下一代道教徒的心意,这样的心意是始终如一的,不会变化的。问题是在弟子这一边。如果弟子也能够像师父一样,始终如一,就像开始学习道法时那样。一进,就是开始的第一次。道法传授自然不会“魔”,“魔”就是进入歧途。“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这是当时人们说的俗话。“诚”,确实、果真如此的意思。“是言”,这句话的意思。“诚哉,是言也”,这句话是一点不错的啊。

二,尊师学道才能学到真道

学道的人都尊奉“三宝”,“三宝”就是“道经师”。“道”和“经”列为“宝”,可以理解。为什么“师”是“三宝”之一呢?清代全真龙门中兴的祖师,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有个一个说明。王常月说:
“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轮回邪道,颠倒沉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遭之想。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求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死死,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此三皈依,乃昔之圣贤,度人入道第一步上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门。”
王常月在这里将道经师三宝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学道的人,是通过学经来明白道,掌握道的。而在学经的过程中,就需要向师父指引。从今天的情况来说,这里的师父有课堂上的老师,也有要拜的度师。因为当今道教培养小道士的方法同过去不同,现在是采用学校式的公开教育和传统的师父教徒弟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向书本上的老师学习。各位手上都有陈莲笙道长的《道风集》,陈莲笙道长的《道风集》在海内外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他是海内外公认的道教一代宗师。我们通过书本可以学习陈莲笙道长的思想来帮助我们认识道经,来学道。通过学经和学师,我们才能学道。这是王常月开示的一个核心思想。
从人生的实践来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智商可能有高低,能力可能有大小,但是学习道法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的一个“学”字。愿意不愿意学习,学习努力不努力,学习的方法对路不对路,学习时间持久不持久,常常就决定了一个人学道修道的成果。上海地区培养的小道士,之所以目前总体水平比起外地小道士要高,有的还高出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二十年来,上海地区的小道士每年都在学习。不仅在规定的课程里学习,有的还主动到外面去学习。上海道教的几位青年领袖,在学习上都是模范,都非常刻苦,非常努力,非常持久。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他们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比较,无论是思想水平和目光视野,生活情趣等等方面,都高出很多。这就是学习和不学习的差异。学经要学一辈子,学师也要学一辈子,学道也要准备学一辈子。王常月说,“若能依师宝,则经宝可闻于不闻之中;能闻经宝,则道宝可见于不见之际。昔日之不可见不可闻者,一旦豁然贯通,皆由皈依师宝之力也”, 这里将师宝的重要性说得非常透彻了。
王常月在说到“皈依”的时候,还说到了“真皈依”和“假皈依”的问题。王常月说,“皈依三宝法门,须要皈依真三宝,何以故?如今大众以此三皈依视为泛常,早晚向圣像前口词礼拜而已,并不曾嚼破端的为何而来,所以毕竟沉迷邪法,不免轮回,如何得明大道,得脱生死哉!” 王常月说的“嚼破端的为何而来”这句话是非常深刻的。“嚼破端的为何而来”就是要深刻弄清楚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的意思。只有“嚼破端的为何而来”的学道人才会有真正的道教信仰。真皈依就是真信仰。假皈依就是假信仰。一个道士,如果只是做到“早晚向圣像前口词礼拜”,当然不能说就是有了真正的道教信仰。只有从“意”、“心”和“身”等三个方面去努力。学道就全身心的学道,学经就全身心的学经,跟着师父学法就全身心的学法。思想上有了信仰,感情上有了信仰,而且自己言论和行动都有了信仰,才能够说,自己真正皈依了,也就是说,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道士了。这样的道士施行道法,才能获得“阳报”,也就是会在施法中得到神灵的辅助。

(责任编辑:dx)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