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上海道教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道教文化 >

重视发挥道教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13-06-03 16:4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重视发挥道教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丁常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重视发挥道教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丁常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新时期宗教积极作用的充分肯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宗教能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积极作用。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要特别重视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大力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互补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就有诸子百家的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秦汉之际,法家和道家,曾先后一度处于统治地位。后来,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道儒释三教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道儒释之间既相互矛盾和斗争,又相互吸收和融合,并由此推动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表明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柢。
从道教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关系看,道教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道教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筌,五代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琰、杜道坚、张雨,明代的张宇初,清代的王常月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建树,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等人的学说,就渊源于道士陈抟。朱震在《汉上易解》中已具体指出了这种传承关系。当代著名学者蒙文通也论证了宋代理学家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学术思想都来源于道士陈抟,并指出陈抟对整个宋代的学术思想都有影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为《周易参同契》作注,并对《阴符经》作过考订。他把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守静去欲思想,同儒家的纲常名教和佛教哲学思想相结合,从而构成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可以说,宋明理学乃是道、儒、释三家思想的结晶。可见,道教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从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看,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文学的影响。道教的教义尤其是“道论”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反映到文学理论上,则要求思想感情发自内心以求真,表情达意自然流露以求美。在诗文创作中追求清幽宁静、含蓄洗练的风格。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是抒写神仙漫游之情的一种诗歌。在唐诗、宋词和元代戏曲中,以神仙思想为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体上。如“步虚词”和“青词”,这种文体就是道教举行斋醮科仪时,呈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二是对艺术的影响。在道教美术方面,常见的作品主要有造像、壁画、水陆画等。其中道教造像艺术,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道教绘画艺术极大地丰富与充实了中国美术思想及其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在道教建筑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就文物价值、建筑工艺以及体现出的建筑思想,皆具有很高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从道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看,道教科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几乎都与道教有关。道教外丹术是近代实验化学的先驱。在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有关于物种变化的论述,还具体介绍了许多炼丹的方法,对化学和生物学都是极为重要的贡献。道教的内丹术,专讲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方法,为我国气功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内丹仙学则是对人体奥妙的探索,包括生理心理学、脑科学、老年学等多项内容,属人体科学范畴。气功、导引、存思、守一、辟谷、食疗等则属于身心医学、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的范围。道教医药学、美容术,亦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此外,还有天学、地学、博物学、矿物学等知识。在道教典籍中甚至还有传染病学、绘画学、武术、兵法等多学科知识。例如,《五岳真形图》中就有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钱画法。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对天花病作了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可见,道教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有它的独特作用,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科技方面的宝贵资料。
二、道教文化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要有所作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首次明确了宗教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领域中发挥正面积极作用,这是对宗教文化的科学全面理解,也是对宗教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焕发光彩、奉献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道教界要珍惜机遇、顺势而为,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要善用道教文化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中有所作为,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一、要善用道教的道德伦理为社会道德文化作贡献。道教的道德伦理是一种宗教性的道德文化,它是在传统道德和世俗伦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道教的道德伦理要比世俗性道德伦理来得严格,要求也较高。道教的道德伦理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于“尊道贵德”的倡导和对于“行善积德”的规劝。这种道德伦理和劝善思想,是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道教文化服务社会文化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善用道教道德伦理,努力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作贡献。
道教“尊道贵德”的道德伦理,强调个人道德品质和内在修养,是一种积极向善的社会道德人生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尊道贵德”,就是指对于“道”和“德”的一种遵从和奉行。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至于“贵德”,道教以得道为“德”。宋徽宗御注《西升经》称:“道之在我者为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道生万物,不自持以为功,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完全自然无为。道教认为修道者必须要具有高尚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有可能得道。修道者强调“以德为基”。这就是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于提高自我修养,遵守“道”的法则,保持内在修持和外在行为一致,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慈悲宽容、淡薄名利的心态为人处事。这种品德修养自然有利于社会道德文化建设。
道教“行善积德”的道德伦理,强调的是劝善伦理,是一种道德式的说教,可以促进社会人心向善,促进社会道德文化建设。道教的劝善思想主要体现在《太上感应篇》中,它以“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立论,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教规戒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道”为伦理思想的最高标准,以劝善、行善为根本目标,阐述了诸多道德伦理思想。一方面,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思想出发,指出“祸福之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告诫世人,只有积善才能成福,积恶必成灾祸。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世间种种善报皆由积善而得,所谓善行有善报,这是天道的福善。从正确积极引导人们从善去恶,对信教者来说更是要求严格自律,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修养。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大力提倡的,是人们精神生活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民众的道德修养和促进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要善用道教的和谐思想为社会和谐文化作贡献。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道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文化资源,完全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善用道教的和谐伦理,努力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贡献。
倡导道教“众善奉行”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道教倡导“慈同慈爱,异骨成亲”和“济世利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在人际关系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诚实守信”,这些内容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的重要基础。
倡导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道教视天、地、人为一个统一整体,尊重自然,善待万物,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强调“天人合一”共为一体,指出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存是休戚相关的,要求人类社会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行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地为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和自然界之祥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不仅是今天人类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也应该是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恒的精神和理念。人类社会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对自然生命的尊重,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倡导道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必须依靠人人遵守社会规范来维持。从道教的道德伦理来看,我们发现“众生平等”的思想,有利于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人人遵守社会规范,也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老子《道德经》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种天道与善说,就充分体现了一种平等思想。还有道教在学道修仙的道路上,也是提倡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学道,人人都可以得道,这种“众生平等”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也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善用道教的慈爱精神为社会慈善文化作贡献。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慈善公益事业,是人类爱心的生动展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进步。道教文化包含着诸多慈善文化内容,在道教典籍中就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如“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济世伦理,“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慈爱思想,是早期道教的一种慈善理念。“济世利人”和“扶贫帮困”的济世情怀,则是道教典型的慈善精神,是道教关爱社会的一种功德善举,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慈善事业”是完全相一致的,都是人类社会的“爱心”行动,是社会慈善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善用道教的慈爱精神,积极为社会慈善文化作贡献。
道教的慈爱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慈善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在道教许多经典中都有论述,但主要集中体现在《道德经》、《太平经》、《度人经》等经典之中,成为道教慈善文化思想的主要来源。在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慈善观”。认为“乐善好施”是天道自然之性,世人应效仿天道而行。《道德经》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说,大自然给予人类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只不过是有人机会好一点,也就富裕起来了。对于富裕者来说,应该主动去关心贫苦之人,像天道那样给万物以生机,这就合于天道了。
在《太平经》中,提出了“财富均平的慈善观”。认为“财富均平”是实现太平社会的基础。《太平经》认为,财物乃天地中和之气,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占有,应当行仁好施,周穷救急,赐饥者以食,寒者以衣。指出:“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天地是公正、仁慈的,天地赐民众之财物,使其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财物应该是民众所共有,并非少数人所独占。《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若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这就是说,对于聚财过多者,要“行仁好施,周穷救急”,多做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在《度人经》中,提出了“慈爱和同的慈善观”。《度人经》以“普度天人”的思想立论,宣称“无量度人”的慈善伦理。道教所谓的“度人”,就是指要普度众生、慈爱万物,有着强烈的普世情怀和慈悲精神。《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所谓“慈”,就是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亦即“推己及人”。还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心若不慈,善何以立。”明确指出了“慈”与“善”的关系,要求人类社会有“慈爱”之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倡导一种慈爱和同的慈善观。
可见,道教的慈善精神中有诸多慈善伦理,如慈悲、济世、博爱、宽容、布施等,都是现代社会慈善文化值得倡导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要善用道教的生态伦理为社会生态文化作贡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要有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里的“生态文明”,就是指生态文化建设,是对自然环境的高度关注。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历来就十分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在道教传统的伦理信仰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善用道教的生态伦理,积极为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作贡献。
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对推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道法自然,意为纯任自然,自己如此。《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所以,“道法自然”说就是一种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思想告诉我们,人类认识和遵循自然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认识道、遵循道,才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会人为去破坏自然。根据“道法自然”的法则,我们发现如果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能珍惜自然之母赋予我们的智慧,去认识自然之本来面目,一切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那么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就一定会更加完善,自然也一定会更加和谐。
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对推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道教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自然界中,人与自然万物本来就是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自然、生命、和谐,反映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的自然关系。道教以追求“与道合真”为宗旨,认为世间万物原本皆为一体,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太平经》称:“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这就是说,理想的太平世界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老子》在探索宇宙生存过程时,提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有”与“无”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物与道也是不可分割的。道教的生态文化告诉我们,只要人类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面临新发展、走向未来的进程中,道教关于“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对于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和解决人类生存危机都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第五、要善用道教的神缘文化为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神缘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神缘为纽带,就是强调共奉神祗的宗教关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奉的神祗结合着人群,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神缘文化。台湾道教信仰以及供奉的神灵基本都源于祖国大陆,大多数神明的祖庭都在祖国大陆。《台湾通志》称:“台湾之道教来自内地,其与移民相始终。”所以两岸神缘关系密切。道教是台湾与祖国文化上一体同根的表现,是维系海岛与祖国大陆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因此,我们要善用道教神缘文化,为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
道教的神缘文化对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在东方“五缘”文化摄影展《前言》中指出:“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对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道教“神缘文化”具有广泛认同性的特点,运用海峡两岸的利益纽带和精神纽带,以“神缘文化”为桥梁,全方位开展民间交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教的神缘文化对于凝聚世界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道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道教文化已经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当人们在异国他乡参观、访问或者经商时,每当突然看到眼前出现辉煌的牌坊、精致的照壁、雕梁画栋和香烟缭绕的殿堂时,每当在殿堂里看到供奉的关帝、真武和妈祖的神像时,每当在殿堂里听到家乡的语言、异国的语言和看到外国的道士时,你一定会惊奇的问到,这不是中国的道教吗?是的,这就是中国的道教,他已经走出了国门,传到了国外。共同的道教神缘文化,是凝聚世界华人的坚韧纽带,并且将在发展世界华人经济联系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道教“神缘文化”构通世界华人的纽带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的联系、沟通,开展联情、联谊活动,广泛团结世界各国华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总之,道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发展和道教的文化建设是紧密相联的,道教文化是道教赖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当代道教,唯有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提高道教服务社会的能力。特别是在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的道教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服务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有所作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我们道教文化的高度自信,更需要道教文化的高度自觉。
(责任编辑:dx)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