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上海道教界隆重纪念陈莲笙大师羽化一周年陈妙 2009年10月28日至30日,在道教正一派宗师陈莲笙羽化一周年之际,上海道教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参加纪念活动的有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各省市道教协会的代表,陈莲笙大师的海内外弟子、上海道教界以及台湾和香港道教界人士。参加纪念活动的还有国内著名的从事道教研究的学术界人士。陈莲笙大师在海内外的子女和生前友好也参加了纪念活动。 纪念陈莲笙大师羽化周年的活动,由上海市道教协会主办,上海城隍庙和茅山道院分别承办。纪念活动内容丰富,既推动重建了正一派上海道教传承的法统,又深入探讨了陈莲笙大师道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同时,又圆满了陈莲笙大师栖息茅山的遗愿。 参加纪念活动的海内外道教界人士都表示,要充分重视学习和使用陈莲笙大师留给当代道教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上海和中国道教更加健康发展和弘扬。参加纪念活动的陈莲笙大师的海内外众弟子也表示,一定要继承恩师的遗训,爱国爱教,修道弘道,严格要求,立德为民,终生不已。 上海城隍庙“祖师殿”为“中兴住持陈莲笙”安座 28日上午,上海城隍庙重建的祖师殿在鼓乐声中落成。祖师殿座落在大殿前的西厢房楼上。祖师殿匾额红底金字,庄重洒脱,分外耀眼。殿中塑有祖天师神像,彩绘金身,严肃威武。张陵神像两边各有一龛。一龛供奉城隍庙历代住持,另一龛供奉陈莲笙大师,牌位上写着“中兴住持陈莲笙之位”。 “中兴住持”四个字准确地记录了陈莲笙大师为上海城隍庙的恢复和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上海城隍庙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秦裕伯逝世后,被封为上海城隍神。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为奉祀秦裕伯的城隍庙。上海城隍庙自建庙以后,一直由正一派道士奉祀和管理。民国时期,庙产被上海县地方款管理处收管,后来又有一批黑白两道人士插手庙务,建立董事会敛财。尽管上海城隍庙的管理大权多次旁落,历代住持还是艰难地维持着城隍庙的正一法统。十年动乱中,上海城隍庙被迫关闭,道士被赶出庙门,后来城隍庙又移作他用。改革开放以后,身为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陈莲笙,在参政议政时,在大会小会上,呼吁恢复上海城隍庙为道教活动场所前后达八年之久。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使用单位的配合下,上海市道教协会终于在1994年收回了上海城隍庙的使用权,并且立刻边修复边开放。2000年底,陈莲笙大师升座为上海城隍庙住持。经过二期修复工程,上海城隍庙又成为上海市最有影响的道教宫观之一,还被人称为中国道教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人们每当说起上海城隍庙的恢复开放的时候,都不会忘记陈莲笙大师为城隍庙的中兴作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中兴”这二个字也中肯地记录了陈莲笙大师为上海道教和中国道教的恢复和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从没有一所开放的道观发展到今天有十几所道观,从没有青年道士到成立上海道学院,连续招收四届学员,培养了一批青年道士走上了领导岗位和神职人员岗位,使得上海道教各项宗教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为道教徒的信仰要求服务。所有这些工作处处都有陈莲笙大师的精心谋划和辛勤劳作。为了道教在恢复中健康发展,大师亲自撰写了《道教徒修养讲话》等一系列关于道风建设的文章,出版了《道风集》,使得上海绝大多数青年道士都保持比较纯正的信仰和严正的道风,在信徒中有较高的威信,也使得全国青年道教徒有了一个联系当代实际的信仰教材。上海道教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自己的弘道阵地,陈莲笙大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创办《上海道教》杂志。在恢复第一所白云观的时候,陈莲笙大师就有远见地组织有音乐特长的老道长演奏和录制了中国第一盘《中国道教斋醮音乐》的录音带,拍摄了几部道教科仪的录像片,并且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为争取上海道教音乐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表了重要讲话。近三十年来,上海道教在陈莲笙大师领导下正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续写着道教中兴的历史。每当人们回顾上海和中国道教的历史的时候,都不会忘记陈莲笙大师为中兴上海和全国道教作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作为纪念陈莲笙大师羽化一周年的活动的一部分,上海城隍庙恢复了祖师殿的建制并且为陈莲笙大师安座,表示上海城隍庙的道众和陈莲笙大师的海内外弟子,永远奉祀陈莲笙大师的在天之灵,永远牢记大师的教诲,以恩师为榜样,继承遗志,终生不移。 参加祖师殿落成和陈莲笙大师灵位安座仪式道行还有上海城隍庙的各大护法,以及陈莲笙大师的子女和亲属。其后,上海城隍庙道众还在经堂为陈莲笙大师之灵举行了周年斋天道场。 《陈莲笙文集》出版和“陈莲笙大师道教思想研讨会”召开 29日,作为纪念陈莲笙大师羽化周年活动的一部分,“陈莲笙大师道教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云逸大酒店隆重举行。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陈莲笙文集》举行了首发仪式。精装的《陈莲笙文集》有上下二册,共587页。它是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在上海市民宗委和黄浦区民宗委的领导下,根据海内外道教界人士的建议以及众弟子的要求,并且得到了陈莲笙大师子女的协助,在整理了陈莲笙大师遗留的大量笔记、函件和手稿以后编撰而成的。《陈莲笙文集》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道风集》的再增订,增录了自2006年后大师新著文稿以及素未发表的二封函件。中编是大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编录的上海道教的史料,其中许多都是今天看不到和听不到的史料,弥足珍贵。下编则是陈莲笙的二种著述,一种是《人生赠言》,曾在庙内流通过,另一种则是大师生前应出版社之约编写的《道教常识答问》,其中有不少陈莲笙大师关于道教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精辟见解,这本著述还没有发表过。 陈莲笙大师道教思想研讨会上,一共发表了16篇论文和一个讲话。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宇教授作了《我为什么写〈弘道八十年〉》的主题讲话。刘仲宇教授的《弘道八十年》记述了陈莲笙大师学道弘道的一生,出版以后在海内外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中国道教研究的泰斗卿希泰教授评价《弘道八十年》这本书的书名,认为以“弘道八十年”来概括陈莲笙道长的一生“是非常正确的,是完全符合陈莲笙大师的道教思想实际的”。卿希泰教授还认为,陈莲笙大师的“整个一生,既是一个道教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弘道的过程”。 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继禹评价陈莲笙大师“是爱国爱教的一生,奉道行事的一生,积德行善的一生,关心后学的一生。他是一位勤于思考,能够把道教的理论思想和当代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思考的大师”。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认为陈莲笙是“以弘道为己任,将道教修养活动与理论著述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弘道思想和践行理念,为当代道教思想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 卿希泰教授在讲话中指出,陈莲笙存世的文章都是从实践出发,为了解决道教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写作的。所以,“他的这些文章,都不是“无病呻吟”的作品,不是一种夸夸其谈的东西,不是一种为了炫耀自己的东西,更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的东西”。陈莲笙的文章都是为了指导当前道教实践服务而写作的,是“有的放矢”的。张继禹副会长也指出,当前我们道教如何继承大师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和道长的论文,分别从陈莲笙的政治理念、奉道修持、弘扬文化、培养后学等等方面探讨了陈莲笙大师道教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张继禹副会长指出二十多年前陈莲笙大师在《道教徒修养讲话》中就将“奉道行事”和“爱国爱教”列为修养的前二项,这就鲜明地体现了他将尊道爱国作为“道教徒的根本要求”的政治理念。张继禹说,“历史告诉我们,每当国运昌盛时期,道教也随之昌盛。每当国运衰弱时期,道教也随之衰弱。道教徒深知,国家不强盛,人民不富裕,道教就不能振兴”。 林其锬研究员的论文《道心坚、道艺精、道戒严、道风清》论述了陈莲笙大师的修持思想与实践。林其锬研究员认为“陈莲笙道长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在他八十年的修道、弘道生涯中,具有很高的道行,不仅精通道教宗旨教义,有很高的理论修养;而且严于律己,刻苦修持,有一代高道宗师的风范。陈道长对中国当代道教的复兴和发展贡献甚巨,其思想丰富精湛,而其修持思想与实践,则是他道教思想的精华部分”。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探讨了陈莲笙大师关于新时期道风建设的思想,发表了论文《道风是道教振兴的基石》。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凤麟和熊建伟合作撰写了论文《关于新世纪道教弘扬与发展的实践再思考》,论文根据二位作者自身教务工作的实践,提出“要积极响应陈莲笙大师关于‘新世纪的道教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更多的是要适应社会、适应新的时代。要在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勇于进取’的倡导,发扬道教顺势应世的优良传统,及时把握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随着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实践和深入,进一步推动道教自身的建设,进而推动新世纪道教的弘扬与发展。”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刚教授专门为纪念陈莲笙道长而写作了论文《坚定信仰,与时偕行》。文章指出“信仰淡化或者说信仰不坚定,使命感失落甚至于根本就没有使命感,导致对道教信仰体系认识不够甚或毫无认识,道教常识也掌握不够,这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李刚教授认为陈莲笙道长具有远见卓识,已经指出了这些新问题,“以陈莲笙道长的‘法眼’看来,进入新世纪的道教,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纯洁的信仰,以信仰为重,拥有坚定的道教信仰,把信‘道’作为道士的人生宗旨和行为准则,惟有‘道’才是道教徒心目中最永久的东西,追求‘道’,对‘道’作研持、学修、弘扬,这是道教徒的职责”。“社会在进步,道教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信仰在丰富,但道士对道教的神仙信仰不能变,必须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而不动摇,否则,正如陈莲笙道长所说那‘就不是道士了’”。 华东师范大学的蔡林波博士发表了感怀文章《仙真驾鹤去,遗德在人间》。旅居美国的吴亚魁博士为研讨会送来了文章《从细微处见陈老会长之真精神》。吴亚魁的文章从亲眼看见和亲耳听见的老会长的“衣食住行”等四个方面的道风,叙述了陈莲笙大师平凡中的不平凡,寻常中的不寻常,认为它们体现了“陈老会长的至虔至诚的道教信仰,至圣至洁的高尚品格和纯真纯粹的人性光辉”。 上海城隍庙的吕畅硕士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李宏利硕士还发表了有关陈莲笙大师的道教音乐思想和道教仪式思想的论文。 香港道教联合会代表汤伟侠在会上发表了《新世纪“道教”在香港的近况》。根据陈莲笙大师提出的道教在新世纪面临的改变的课题,论文介绍了香港道教在教义思想、宗教生活等五个方面发展变化情况,指出这些都是响应陈莲笙大师的“实质的回应”。 在本次陈莲笙大师道教思想研讨会上,还有七位陈莲笙大师的弟子撰写了论述大师思想的论文。其中有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的张兴发、中国道教协会的刘军、厦门道教协会的郭汉文、江西道教协会李绍华、苏州玄妙观的薄建华、苏州城隍庙的贠信常、四川大学的詹石窗等。他们的文章分别从教义构建、道风德行、弘道育人、培养人才、适应时代、宫观管理等方面学习陈莲笙大师的思想。正如张兴发文章说的,陈莲笙“毕生的修道生涯和他构建的教义思想,必将载入道教史册。他的一代宗师的风范必将成为当代和未来道教徒修道成仙的光辉榜样”。 陈莲笙大师道教思想研讨会举行了一天,会议宣读的论文内容非常丰富。刘仲宇教授为研讨会作了总结。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吉宏忠发表了闭幕词,他说到“各位的论文对于陈莲笙大师的七十四位弟子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各位对于大师道教思想的阐述加深了我们对于恩师的敬佩感情,加深了我们对于恩师崇高的思想境界的认识,也鼓舞我们众弟子一定要以恩师为榜样,继承遗志,爱国爱教,修道弘道,严格要求,立德为民,终生不移。”吉宏忠还表示“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城隍庙的全体道士一定会认真学习各位教授的真知灼见,并且将陈莲笙大师开创的弘道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继续联合一切同情和理解道教文化的人士,支持各位弘扬道教文化的工作。” 陈莲笙大师遗蜕栖息于茅山福地 30日上午,根据陈莲笙大师生前的遗愿,茅山道院和上海城隍庙在在道教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茅山高真栖息院为大师的遗蜕举行了栖息仪式。 茅山道院的高真栖息院,在印宫西侧。前有平湖,背靠茅岭,左右远处有印宫殿堂,林木繁茂,山径幽静,在石板山道旁还建有石亭“遇真亭”,供瞻仰高真者伫足稍息。栖息院内原已有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和茅山历代高真等在此栖息。为了迎接陈莲笙大师栖息茅山,茅山道院作了精心准备。陈莲笙大师的灵床石料全部是采自山东的灰色花岗岩石,边栏上雕有牡丹花纹。灵床正面竖有高达3米的青石墓碑,碑刻“公元二〇〇九己丑年”、“正一宗师陈公莲笙之墓”、“茅山道院、上海城隍庙立”等字样。碑顶有屋盖,碑的两边雕有双龙。正面墓碑的两侧,还立有1米高的白色玉石红字的“陈莲笙生平碑”和“缅怀恩师陈公莲笙碑”。 “陈莲笙生平碑”云:“正一宗师陈莲笙,上海市人,生于一九一七年。出身道教世家,七岁开始学道,十八岁受六十三代天师颁三五都功箓,成为上海最年轻法师,正一高道。一九四七年任上海道教会理事和沪中区主任。新中国建立后,陈莲笙历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顾问,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上海道学院院长,《上海道教》杂志主编,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九届常委等职。二〇〇八年十月于上海市羽化,被公认为道教正一派一代宗师。” “缅怀恩师陈公莲笙碑”云:“后学初识陈公莲笙大师于一九八六年。二十余年来,大师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大师赤诚爱国之心,虔诚爱教之情,精湛的道艺道术,丰富的道教知识,崇高的道德境界,一直是后学的楷模,其高风亮节一直是后学的榜样。二十余年中,大师关心茅山的恢复重建,支持茅山为道教的发展作出贡献,屡有垂询。二〇〇七年三月间,后学有幸拜于恩师门下,赐法名大夏。恩师赐教,以弘扬上清之重任托付,勉励后学一定要把茅山搞好。谆谆教导,难以忘怀。恩师遗愿栖息茅山福地,使弟子与茅山同道得以世代奉汤执帚,常侍左右,当是弟子之幸、茅山道院之荣。谨以永志。杨世华恭书于己丑年金秋。” 据茅山道院道长告知,陈莲笙大师栖息地施工日期十分紧凑,加之施工材料全部由外地运来,从公路到栖息地还有十分陡峭的山路石级,无法使用运输、起重和吊装机械,工程施工有较大难度。天公有知,施工期间,茅山地区连续二十八天未曾降水,这就保证了栖息地工程能够如期完成。可是,就在工程完成、仪式举行前一天晚上,茅山突然下起大雨。大雨将山道和栖息地冲洗得干干净净,林间微风,柔枝轻摇,一片清新。 30日清晨,茅山地区阴云密布,雾气弥漫,顶宫道行能见度在五米以内。人在栖息院内行走如同在云海之中一样。远处传来殿堂早课的钟鼓声响,飘渺空旷,使人感觉如同处身蓬岛瀛洲。在陈莲笙的海内外众弟子从上海出发的专车抵达茅山印宫边广场时,慈航殿里响起了悠扬的迎驾仙乐声。由上海城隍庙的大师弟子手捧藏有陈莲笙大师遗蜕的锦盒,在身穿红色道衣的茅山仙乐仪仗簇拥伴同下,在大师众弟子和大师子女护送下,送抵大师栖息地。高真栖息院内仙乐阵阵,按照茅山地区习俗,沿行还鸣放炮竹。仙乐声和鞭炮声,回荡山谷,告知天地,又一名高道功成圆满,返朴归真。 陈莲笙大师栖息仪式,首先由大师弟子、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杨世华致辞,介绍修建陈莲笙大师栖息地的缘起。接着由大师长子陈耀庭教授代表大师全体子女致谢辞。 仙乐声中,陈莲笙大师的遗蜕锦盒由茅山道院道士和上海城隍庙道士捧放入灵床。就在灵床合盖的霎那,突然天上的密云撑开,从中射出一片阳光,洒落在栖息地繁茂的树林里,然后又瞬息消失。所有参加仪式的弟子和子女见此无比激动,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大师行三上香礼,又绕大师栖息地一周。 陈莲笙大师栖息仪式结束后,大师众弟子和大师子女在大师栖息地前,焚化金银纸,叩首行礼,久久不愿离去。正如仪式结束时,主持人所言“陈莲笙大师生于大道。陈莲笙大师回归大道。但是,大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大师的精辟思想永远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祝愿大师的在天之灵永远护佑我们,万事如意。” (责任编辑:dx) |